
11月17日晚,机电学院社会实践部在机电楼9326会议室举办“三下乡大赛”经验分享会,特邀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优秀团队代表,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实践故事、调研方法与参赛心得,生动讲述他们将青春融入乡土的实践经历与深刻感悟。

来自人文学院的张景淇讲述了他们以调查农村教育对乡村振兴影响机制为主题的实践过程。他们结合网络工具与实践调研,通过分析总结相关网上评论的内容,并走访几乎商洛市五县一区的所有中小学,剖析出乡村教育空心化的成因,创造性地提出“教育交易性成本“、“教育信息资源的非等向流动”等概念。在抓住问题关键后,他们的团队又尝试了“校村企联动”、“数字+农业”等有效治理路径,旨在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激活乡村内驱动力,展示出乡村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通过知识改变农村命运的重要作用。
在提到比赛答辩的准备的经验时,张景淇同学还分享了他们特意学习PPT的制作和美化,完全自主准备演示文稿的过程,并强调这对于实践成果的精准展示尤为重要,是对参赛很有帮助的能力。

接着,来自植保学院的分享人刘一诺带来了有关他们科技小院的的故事。他们聚焦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推广绿色农资、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与追溯体系建设等有实践意义的改善策略。并且,他们还通过走访科普、新媒体宣传等方式为农村普及植物化学保护知识,为减少农药的错误使用做出了贡献,充满了智慧与实干的火花
刘一诺还分享了拍摄科普视频的技巧,为我们讲解了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比赛九个赛道的解读,以他们自己的实际经历为示范就团队组建与选题立项问题细致分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比赛的过程和意义。

第三位来自动科学院的分享人王琪璘将她们以红色革命为主题,解码革命老区振兴新图景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动地讲述给同学们。她们通过建立“红色精神+专业服务”联动机制,将红色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动力,从科技、网络、文化的方向全面赋能农村农业发展,有效帮助解决了蚕桑产业技术薄弱、效益偏低问题和肉羊、奶山羊养殖中的管理困难和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分享过程中,王琪璘特别讲解了在活动初期可以从社会热点、专业特色、个人兴趣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利用问卷、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技巧进行调研;活动后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或可持续的公益项目来扩大影响。是将实践活动和比赛规范完美地结合处理的典范。

最后,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迪娜·波拉提同学分享了在以语言文字为桥,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活动中,她们对区域经济文化现状深入社区调研的经历。她们先构建了“推普+”六维融合模式,有条理地进行调研、人才、文化、社区、实践、产业六个方向开展活动,为我们呈现了以语言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完整途径。
并且,迪娜还强调了这类活动的前期准备对提高调研效率、提升宣传广度的重要作用,例如先对调研区域的经济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指定调查策略,再为成员分配适合的任务,确保大家积极、有效地参与,可以使实践过程事半功倍。
这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比赛经验分享会如一面风帆,鼓荡起机电学子走向实践、为乡村振兴做出努力的激情,也让同学们收获了来自学长学姐的珍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