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机电和智能装备本科生党支部】中国种,中国心

作者:周勤勤 杨筱           发布日期:2022-09-30     浏览次数: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深刻认识种业对于农业的重要推动作用,机电与智能装备本科生党支部于9月29日晚在机电学院9511室,开展以中国种,中国心为主题的政治理论学习。本次政治学习采用片段分享进行,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陈蓝、杨筱主持。

3fda4d1ba6604232bdb74a6c3d0aee9f.png

在本次主题学习中,主持人陈蓝以一段视频切入种业发展,向支部同志们展开介绍了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大豆育种专家—盖钧镒三位育种专家的详细介绍,使同志们深刻认识到,,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产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把芯片抓在自己手里,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才不会受制于人,粮食安全才有真正的保障。

接下来,同学们围绕本次学习,谈感想、谈体会、谈收获。

57e5f01f6bf74a9c858f9ad4a27459a7.jpg

胡睿婷同志表示,8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研究水稻育种50年。他说,因为从小懂得饿的滋味,所以人生的理想就是要让大家有一碗饭吃,“希望我自己也能成为一颗好的种子”。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走遍了全国每一寸生长大豆的土地。他将一个甲子的岁月献给了我国的大豆事业,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从事小麦育种工作40年,带领团队育成的小麦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许为钢说,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是他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毕生追求。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推进种业创新,根本出路在科技。作为一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虽然我们并不能探索种子的基因密码,但是我们可以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献一份力。

高宇同志表示,一年不行,就再来一年,一次不行,就用一生来完成。为了中国种业的发展,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几十年只干一件事的爱国情到报国志,令人钦佩,他们是日夜耕作的农民,也是一群特殊的科学家,他们热爱种子,因为他们深知中国人的饭碗,要想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到新修改的种子法全票审议通过,再到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推进中国种业振兴,正在走自己的一条路。以端稳“中国饭碗”为目标,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一定能为种业装上“中国芯”,让中国的粮仓更加殷实。青年人是国家的种子,我们也要奋发图强,茁壮成长,走好人生的种子阶段,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王天驰同志表示,我们看待珍惜粮食这个话题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来看。横向是指在21世纪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今天,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处于饥饿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充足的国家、生活更加幸福的地方,应当珍惜粮食资源。纵向是指从我们国家的历史来看,几十年前,也就是我们爷爷的父母一辈曾受过饥饿之苦。曾经读过一篇关于讲书粮食的散文,里面写到主人公看到父亲捻起掉在桌上的一粒米,放到嘴里咀嚼的神情很严肃,像是在做一件神圣的事,其实并不夸张,因为对于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农民,粮食、吃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吃饭一定是每天要做的事,粮食就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当时刻记住要珍惜粮食。

江汝同志表示,在听了刚刚的讲演之后我深有感触,尤其是对于盖钧镒老先生尤为佩服。在现在的中国,吃不饱饭的情况已基本不复存在,这多亏了如同袁老一样的科学家去研究去实验,但是未来中国农业如何去发展,则成了我们最需要关心的。在美国,以杜克公司为代表的种业公司,他们手里攥着数以亿计的种子,他们来自全球,且特性各异,这是美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石和源泉,也是他们卡住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种子不像芯片,我们受制于人可以去制作,种子无法制作,每一种都是宝贵的实验品,所以盖老在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同时,不忘去为未来中国农业铺路,这是一种超前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去钻研和学习。

21ae6a6c2c0a44ffb7bed81445fdecfd.png

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们国家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战略。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利用,做好育种技术储备,培育出具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种子和优良品种,打好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