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巩固学习教育成效,传承红色工业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11月15日,机械工程教师党支部组织30余名教职工党员赴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寻访历史印记 砥砺育人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筑牢信仰之基,凝聚奋进力量。

在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大家循着民族工业的西迁足迹,先后参观了窑洞工厂、福新申新大楼、薄壳车间等历史遗迹。走进全长约1.75公里、总面积4800余平方米的窑洞工厂,纵横交错的地下工事、保存完好的生产设备,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千里迁厂、窑洞兴业”的壮阔史诗。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历史影像,大家深入了解了申新纺织厂等企业职工冒着日机轰炸,克服原料匮乏、动力短缺等重重困难,年产6.2万吨棉纱、43.2万匹棉布支援前线的壮举,深刻体悟了“工业救国、不屈不挠”的红色工业精神。大家纷纷感慨,林语堂笔下“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不仅是民族工业的生存赞歌,更是激励后人攻坚克难的精神财富。

下午,前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周礼之邦”“智慧之光”等展厅中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从记载周代礼乐文明的墙盘、折觥,到蕴含“恭德欲天”德政思想的青铜重器,一件件文物跨越千年时空,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序礼法、和天下”的治理智慧与“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价值追求。仔细端详文物细节,认真聆听铭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在青铜铸魂的文化浸润中,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参观过程中,大家结合机械工程学科特点与教育教学职责展开热烈讨论。教师们纷纷表示,长乐塬遗址中工人阶级的工匠精神与青铜器所承载的创新智慧,与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高度契合,作为工科教师,既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将爱国情怀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
此次参观学习是党支部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红色工业+传统文化”的双维度学习,思想受到深刻洗礼,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锤炼。教师党员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立足机械工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岗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匠精神,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王亚利 审核: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