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暑期社会实践】三伏盛夏时 学子再出发

作者:李晶 杨展硕/文 郝宇君/图           发布日期:2020-07-16     浏览次数: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好发挥沿黄河流域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推动黄高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持和保障作用,2020年7月1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与资环学院联合开展了为期十四天的以“毛乌素沙漠治理与靖边县农业农村发展调研”为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中,西农学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履行西农使命,贡献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

1768f0a174bc40fba336da34052ad2db.png

开展毛素乌沙漠地区调研

7月14日,“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李晶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沙漠实验站参观,该实验站基地已建成50万亩人工林生态保护区,1万平方米科研文化中心,6个生态土壤水分监测点,135个土壤水分试验小区以及农业微生物有机肥,葡萄树莓,沙漠蔬菜,特禽养殖等实验场所,以实现毛乌素沙地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在此,队员们了解了榆林林业生态科技的整体水平以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问题。

80e979022bd84728a937ca05b734c95e.png

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研究示范园

之后,队员们来到上山进行种树。从1959年陕西开启治沙之路70年的无数祖祖辈辈的附近村民的努力下,毛素乌沙漠原有的漫天黄沙,现在看来已经是满眼葱翠。队员体验种树过程中,发现在这里种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他们在地上挖坑,再用麦草、稻草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以此达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效果。同时,把树种在草方格里以提高其存活率。

经过70年的持续治沙造林,榆林沙化土地和流动沙地面积逐步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明显提高。随着茫茫沙海变成片片绿洲,沙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强力保障,榆林治沙效果可以说非常可观。队员们了解到:目前,榆林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拉动全市农业人口年均增收1900元,201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71.2亿元。

本次实践调研,队员们了解了当地的部分情况,并深刻感受到在当地植树的不易。当地生态环境虽好,绿化面积大幅提高,但靖边一些村庄仍以林业经济为主,产业结单一,而且四下无人,道路崎岖,经济相对落后。本次实地调研,对队员们的生活、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

aba7226b4194487280b3171324367f08.png

调研队伍在进行植树